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常规保养 » 盈科轴承解决问题的“新方子”:科研人员下车间交流

盈科轴承解决问题的“新方子”:科研人员下车间交流

文章来源: 上传时间:2017-08-11 浏览次数:
 **工人在具体操作中有新发现可以向科研人员提出想法,科研人员可以放下 "身段"深入车间捣鼓机器从实践中找到新方法——这是中山市盈科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"新方子"。该公司正通过"劳模创新工作室"探索一条"科研直通车间,车间直达科研"的"技术-产品-市场"新路径。

  近日,该公司总工程师王冰介绍,刚开始工作室只有4-5个人,现在有12个人,通过工作室,科研工作者与生产**工人可以思维互补,有效解决产品研发生产中遇到的难题。
  “劳模”是共同的身份
  盈科公司于1999年由中山轴承厂转制后成立。该公司主要研发生产电梯、数控机床、现代物流、低.音电机等方面的轴承,成为德国、瑞士、法国、美国等多家全球**企业的***供应商。
  王冰介绍,公司的技术团队一部分是转制后留下来的技术骨干,包括原**机械工业部洛阳轴承研究所工作过的轴承技术**,以及后来招引了一些机械方面的技术人员,这些员工经过多年的培养,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。
  盈科成立时就确定了以科研为**,不断开发新产品,提升竞争力的发展方向。早在2011年,该公司就组建了技术创新工作室,后来改为劳模创新工作室,2015年被评为省劳模创新工作室,是中山市***个省劳模工作室。
  王冰说,改成劳模创新工作室后,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“劳模”,虽看起来没有技术工作室那么高大上,但更具亲和力。“劳模工作室由技术人员、车间班长、普通**员工组成,不同职务、岗位的人在这个平台上探讨,不同思维的人可以互为补充。”王冰说,技术人员平时在办公室或实验室离市场远,劳模工作室将技术部、制造部、车间等打通,大家有好的想法,通过这个组合可以快速转化。
  **员工长期在车间埋头苦干,在创新上可能上不了高度,但科研人员不到现场很多想法只是“纸上谈兵”。工作室打破了科研人员与车间员工 “身份”隔阂,使得科研人员与生产员工沟通更为顺畅。
  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
  在该公司大堂墙壁上,“以技术**需求,不断开发新产品、远离价格竞争、增强**竞争力”的27个字格外引人注目。
  技术成为这家装备制造企业的**战略。为此该公司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。“我们是早上8点上班,下午4:30下班,没有特殊情况,晚上不加班,上下班还有车接送,同事之间的关系很简单、融洽。”王冰介绍,这种文化氛围成为了企业员工稳定的“黏合剂”。
  让王冰高兴的是,公司现已有教授级工程师2名,工程师3名,还有多名企业高层次人才。与不少企业还在依靠加班加点求生存谋发展的阶段不同,盈科以过硬的技术产品正遨游市场蓝海中。
  王冰介绍,公司多次获得**、省市科技奖项,还承担一些重大科技项目,**员工积极参与,有些员工通过**、奖励等获得入户、入学积分,享受政策红利,增强了获得感、参与感。“劳模工作室”比较大的好处就是科研人员、生产工人,感觉创新就在身边,劳模的精神、工作态度、工匠精神,潜移默化。据统计,该公司已拥有14项**发明**授权,技术团队人员参与主导制定10多项**标准,多名技术骨干当选**轴承工业协会技术**会**。
  
aaa